沈從文自小展現出很好的讀書天分。“凡是私塾中給予小孩子的虐待,我照樣也得到瞭一份。但初上學時我因為在傢中業已認字不少,記憶力從小又似乎特別好,比較其餘小孩,可謂十分幸福。”不過,“由於這份小小聰明,學校把我同一般同學一樣待遇,更使我輕視學校。”

他在這裡度過瞭生命中最後的16年,寫下話劇《方珍珠》、《龍須溝》,《茶館》,以及未完成的自傳體小說《正紅旗下》。

來到北京後,沈從文住在前門外楊梅竹斜街61號的酉西會館。台中西區月子中心後來在農大讀書的表弟,幫助他搬進瞭銀閘胡同的慶華公寓,毗鄰北大紅樓。

沈從文



△八道灣11號





魯迅關於讀書的看法,最為典型並引起爭議的是在《青年必讀書》裡談到的“我以為要少——或者竟不——看中國書,多看外國書”的說法。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,他認為舊文章舊思想大可放一放,“外國文卻非精通不可,至少一國,英法德日都可,俄更好。”



沈從文第一次對讀書發生興趣源於五本醫書。那時他已經能夠背誦《四書》,閱讀過《幼學瓊林》《龍文鞭影》等古典書籍,但他覺得這些書“毫無意義”,盡管在道德方面照例毫無瑕疵,在興味方面也照例十分疏忽,且可能扼殺兒童讀書興趣。那幾本醫書讓沈從文記住瞭不少藥方,讓他養成瞭“幼稚的科學精神”。

可惜美好沒能持續太久,1923年魯迅和二弟周作人反目。魯迅搬出八道灣,租住在磚塔胡同61號的一處院落,暫時棲身。由於這處居所逼仄,難免吵鬧,魯迅的寫作和思考受到很大影響。

△晚年創作中的沈從文



閱讀 ()





△話劇《茶館》

△魯迅博物館的雕像

△紹興會館

好友鬱達夫甚至勸他:

為瞭躲避“壓得自己喘不過氣”的婚姻,1912年,32歲的周樹人從南京來到北京,開始瞭長達14年的北漂歲月。

他們組織清華文學社,邀請梁啟超、周作人、徐志摩等人到清華來演講,還與俞平伯、周作人等人辯論詩藝,早早地就融入京城文藝圈。

冰心在十二三歲時看瞭《紅樓夢》,起初對它的興趣並不大,因為“賈寶玉女聲女氣,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厭煩”。可是到瞭中年以後,當冰心再拿起這部書看時,才嘗到“滿紙荒唐言,一把辛酸淚”,是一個朝代和傢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。

沿著北京城的這份“文學地圖“,聽五位文學大師趣談讀書

回國後,他買下王府井附近豐富胡同一處據說有百年歷史的四合院。老舍先生和夫人在院子裡種瞭兩顆棗樹和兩顆柿子樹,還有牡丹、菊花之類的時令花草,雅稱為“丹柿小院”。

因此,沒過幾個月,他與朱安遷居到阜成門內西三條21號,離開磚塔胡同。直至1926年8月29日離開北京,他在此處創作瞭小說集《彷徨》、雜文集《野草》等傳世名作。

梁實秋一生留下瞭兩千多萬字的作品,其散文集《雅舍小品》印瞭300多版,創造瞭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,他也因而被推崇為“華語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”。所謂“雅舍”,是抗戰時期他在重慶和朋友合買的山坡上一座茅草屋。但在《雅舍小品》中,老北京的豆汁兒、炸灌腸、爆肚、果子幹……都在他風趣幽默的文筆下熠熠生輝。

新中國成立後,梁實秋去瞭臺灣,晚年仍對北京的舊宅魂牽夢繞。“想起這棟舊傢宅,順便想起若幹兒時事。如今隔瞭半個多世紀,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瞭,其實人也不復是當年的模樣,縱使我能回去探視舊居,恐怕我將不認得房子,而房子恐怕也不認得我瞭。”

與魯迅的境遇相似,1923年,18歲的清瘦少年沈從文剛剛遭遇一場騙婚式的失戀,輸掉瞭母親給他的錢。他決定離開湘西秘境,去北京碰碰運氣。

台中北區月子中心

冰心

△銀閘胡同

地點:紹興會館、八道灣十一號、阜成門內西三條

老舍生於西城區的小羊圈胡同(今為小楊傢胡同,距百花深處胡同不遠),他的童年清貧而寂寞。幼年喪父,傢裡的生活僅靠母親和姐姐為別人洗衣服做活兒勉強維持。

地點:小羊圈胡同、豐富胡同台中西屯區月子中心推薦“丹柿小院”

整個童年時代,他都生活在這條“很細很長,而且很臟”的胡同裡。1924年,25歲的老舍遠赴英國,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教員,並在那裡開始創作小說,寫瞭《老張的哲學》、《趙子曰》、《二馬》三部長篇。

一時間,魯迅聲名遠揚,被北大、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等六七所學校相繼聘為講師和教授,更被青年人奉為文壇領袖。



1902年,梁實秋生於內務部街20號院(現為39號)的西廂房。13歲考入清華學校留美預備班,在校期間,他與梁思成成為同學,還結識瞭比他高兩級的聞一多。

△梁實秋故居門前

在這個世界讀書日,不妨和藝綻君(ID:bjvariety)一起造訪五位曾在京城居住的文學名人,聽聽他們怎麼看“讀書”——

如果有一個人能代表文學領域的“老北京”,那一定非老舍先生莫屬。他是新中國第一位獲得“人民藝術傢”稱號的文學大師,寫下瞭《駱駝祥子》《茶館》《四世同堂》等京味兒名篇。這位文學大師讀起書來十分“任性”,自稱讀書沒有系統:“我讀書似乎隻要求一點靈感。‘印象甚佳’便是好書。”

於是,他不得不另謀出路,開始沒日沒夜地寫作,給《晨報副刊》不停投稿。但投出的稿子都石沉大海,杳無音訊。

我自從會認字後不到幾年,就開始讀書。倒不是4 歲時讀母親教給我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的‘天,地,日,月,山,水,土,木’以後的那幾冊,而是7 歲時開始自己讀的‘話說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……’的《三國演義》。

那時,年已古稀的沈從文以“東傢食而西傢宿”的方式兩頭奔走。他在小羊宜賓胡同3號就餐,在東堂子胡同51號繼續進行“中國古代服飾資料”的研究。直到1980年,沈從文從東堂子胡同51號搬出,在崇文門東大街22號樓的寓所中度過瞭他生命中的最後三年。

隨著文壇聲名鵲起,魯迅的生活也由此有瞭起色,與二弟周作人在西城區,買下瞭八道灣11號一座三進四合院。他的母親、原配妻子朱安、三弟建人全傢也隨之北上,12口人住在這座“寬綽而豁亮”的宅院裡。

台中東區月子中心

本期編輯:晴二

這處宅院就是現在北京的魯迅故居,也是國內最大、收藏魯迅文物最豐富的魯迅博物館。

像你這樣一個白臉長身,一無依靠的文學青年,即使將面包和淚吃,勤勤懇懇的在大學窗下住它五六年,難道你拿畢業文憑的那一天,天上就忽而會下起珍珠白米的雨來的麼?你能保得住你畢業的時候,事情會來找你麼?

當歲月流轉,那些光鮮的名字,或黯然離去,或銷聲匿跡於皇城根的塵土裡。但他們的痕跡,給北京城留下一份彌足珍貴的遺產。

與此同時,古典小說《西遊記》也是他的鐘愛,因為他覺得這本書培養瞭他的“幻想”,使他“明白與科學精神相反那一面的種種美麗”。

鬱達夫曾說,上海的熱鬧,南京的遼闊,廣州的烏煙瘴氣,漢口、武昌的雜亂無章,甚至青島的清澈,福州的秀麗,杭州的沉著,總歸都還比不上北京的典麗堂皇、幽閑清妙。

自幼兒我就會逃學,愣挨板子也不肯說我愛《三台中西區產後月子中心字經》和《百傢姓》。對,《三字經》便可以代表一類——這類書,據我看,頂好在判瞭無期徒刑以後去念,反正活著也沒多大味兒。

默默無聞幾年後,周樹人與錢玄同進行瞭著名的“鐵屋”對話,並在1918年以“魯迅”之名寫瞭第一篇小說《狂人日記》。此後,他在這裡寫瞭《孔乙己》、《藥》等小說,以及27篇隨感和50多篇譯作。

他時常去北大聽課,夢想成為一名真正的大學生,取得畢業證書。但沒過過久,他就發現瞭現實的“骨感”,他考過燕京北大等大學,紛紛落榜;最後歷盡艱辛考上中法大學,卻交不起28塊錢的住宿費……

如果你生活在北京就會發現,許多近代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,也曾住在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裡,喝著酸餿的豆汁兒,嘗著稻香村的點心,翻著琉璃廠的舊書思考。而他們對讀書這件事兒的觀點,也是各有千秋。





沈從文憑著對文學的堅持,屢敗屢戰,最終在《晨報副刊》、《語絲》、《現代文學》等雜志上發表作品,在20年代的文壇上迅速成名,30年代成為大學教授,40年代已有46部小說、散文集問世。

1953年,沈從文作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,分到東堂子胡同51號院,靠東頭的北房三間。他在這裡住瞭近三十年,文革期間,住房被擠占瞭兩間,全傢人擠在一間房內。1972年,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分得小羊宜賓胡同3號東廂房兩間,夫妻二人分居兩處,相隔大約一公裡。

△老舍創作照片

老舍



地點:東堂子胡同51號

梁實秋

地點:內務部街20號院

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?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是尚友古人,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,與古人遊不知不覺受其熏染,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,境界既高,胸襟既廣,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,無以名之,名之曰書卷氣。

和沈從文相比,梁實秋算是含著“金鑰匙”的瞭。





△梁實秋故居可謂大戶人傢

原標題:沿著北京城的這份“文學地圖“,聽五位文學大師趣談讀書

21歲時,梁實秋留學美國,後進入哈佛大學讀研究生,師從美國著名人文學者白璧德,獲得哈佛大學英文系哲學博士學位。



△磚塔胡同的一處舊居

我看中國書時,總覺得就沉靜下去,與實人生離開;讀外國書——但除瞭印度——時,往往就與人生接觸,想做點事。

△“丹柿小院”

在讀書這件事兒上,梁實秋堅信“價廉未必貨色差,暢銷未必內容好”,書籍質量需要細細甄別,以免浪費時間。而在讀古書方面,他認為,古書應該以現代眼光去瞭解,而非盲目地讀經,接收模糊的意義。



起初,他應蔡元培之邀在教育部做公務員的工作,住在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7號紹興會館。為瞭打發蟄居的“孤獨”,他時常抄古碑拓片,看佛經,讀墓志,熬到夜裡一兩點鐘。

地點:鐵獅子胡同中剪子巷

1949年,正在美國養病的老舍,接到周恩來總理懇請他回國的信函後,便回到祖國。那時,他已寫出《駱駝祥子》、《四世同堂》這樣的驚世作品。

北京是老舍文學靈感的不竭源泉。他的夫人胡絜青說:“老舍生在北京,長在北京,死在北京,他寫瞭一輩子北京,老舍和北京分不開,沒有北京,就沒有老舍。”

△中剪子巷

1913年,冰心隨全傢從福州遷居北京,在中剪子巷33號(舊時門牌為14號)居住瞭十年。就是在這裡,她開始文學創作,而筆名冰心也是在這裡誕生。

舒已先生曾考證,中剪子巷33號實際上是個三合院,沒有南屋。在大門口,冰心父親謝葆璋先生加瞭一座影壁,還在旁邊的小空場裡架瞭秋千供孩子們玩耍。

1919年8月的《晨報》上,冰心發表瞭第一篇散文《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》和第一篇小說《兩個傢庭》。1923年出國留學前後,她發表的總名為《寄小讀者》的通訊散文,成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。冰心的作品,較少宏篇巨著,多是清新雋永的小品。

1966年的一個夏日,老舍離開瞭自己草木蔥鬱的丹柿小院,離開瞭他的妻子兒女,走向瞭積水潭附近的太平湖,將自己的生命永遠融入瞭波光雲影中。

魯迅

△晚年的冰心

對於現代的文藝作品,那些寫得朦朦朧朧的,堆砌瞭許多華麗的詞句的,無病而呻吟,自作多情的風花雪月的文字,冰心“一看就從腦中抹去”,但是那些滿帶著真情實感,十分質樸淺顯的篇章,那怕隻有幾百上千字,也往往令她心動神移。

書看多瞭,冰心從中也得到一個體會,物怕比、人怕比、書也怕比,“不比不知道,一比嚇一跳。” 因此,有某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,冰心應邀為一本兒童刊物寫幾句指導讀書的話,隻寫瞭九個字:讀書好,多讀書,讀好書。

除瞭這些,在北京的文學地圖上還有太多可以尋覓的去處:林海音居住過的城南,林徽因北總佈胡同“太太的客廳”……其地點或許已經改換面貌,但曾經的愛書人的思想值得我們一再吸取。

在老舍看來,興趣是最好的讀書動力。“借著什麼,買著什麼,遇著什麼,就讀什麼。不懂的放下,使我糊塗的放下,沒趣味的放下。”

-End-

你怎麼看待幾位文學大傢的讀書觀點?

本期作者:張小英、王廣燕

中國的好書其實皆隻宜於三四十歲人閱讀,這些大人的書既派歸小孩子來讀,自然有很大的影響,就是使小孩子怕讀書,把讀書認為是件極其痛苦的事情。有些小孩從此成為半癡,有些小孩就永遠不肯讀書瞭。一個人真真得到書的好處,也許是能夠自動看書時,就傢中所有書籍隨手取來一本兩本加以瀏覽,因之對書發生濃厚興趣,且受那些書影響成一個人。

原創新媒體制作人員:張小、王廣燕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責任編輯:

聲明: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,除搜狐官方賬號外,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場。


arrow
arrow

    otphl20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